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3-11 09:51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1340| 评论: 0 |来自: 《阳山县志》

摘要 : 第一节教研机构  清末至民国时期,阳山县设教育会,为指导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  建国初期,中、小学经过整改,强调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形式。1954年,县文教科设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设教研人员2人 ...

    第一节 教研机构

    清末至民国时期,阳山县设教育会,为指导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

建国初期,中、小学经过整改,强调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形式。1954年,县文教科设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设教研人员2人。1956年,教研员增至5人。教研员均是从中、小学抽调而来的有比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中学设语文、数学科教研组,小学在中心小学设语文、算术教研组。1960年,学习辽宁省“黑山北关小学经验”,县教研室组织城北小学、黎埠小学、七拱小学、青莲小学部分领导和教师到学习效果较突出的乳源县桂头公社小学取经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研组织受冲击,教研员调离。1978年3月,恢复县教研室,设有中学组、小学组。接着,全县建立起三级教研网(县教研室、区中心小学教研组、学校教研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各科教学研究活动。1994年后,县教研室内设小学组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教研员各一人,中学组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科教研员各一人。各乡(镇)小学在教育办公室内设专职教研员一人。中学在校内设各学科教研组,小学分别设学科中心教研组、教研组。

另外,县还成立中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教学研究会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

第二节 教研活动

1952年起,阳山县各学校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教材,采取辅导报告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并联系实际,改革课堂教学。做到①课堂教学采用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掌握五个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系统性、可接受性、巩固性);②贯彻执行各科教学大纲;③确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④试行五级记分制;⑤推行集体备课的工作方式和制度;⑥举行各科教学观摩,实行互相听课,课后评议;⑦课堂教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苏联普希金《教育讲演集》,提倡启发式教学。推广苏联中等学校体育课的四段教学法。接着,实施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卫制”预备级锻炼标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之一。1960年秋,县教研室推广辽宁省“黑山北关小学经验”(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开展“集中识字,扩大阅读,提前写作”的实验,学校教育走上教学为主的轨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63年,阳山县中、小学总结50年代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肯定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提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中重视师生双边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研洁动停止。学校大兴“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课堂搬家”的做法,走“五•七”道路,中、小学大办农场,大种蓖麻,学校教学秩序混乱。

1978年后,县教研室抓常规教学研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同时,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改新路。进一步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1980年起,有重点地开展生动、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效果良好。1986年,县教研室开始抓八个教改试点:阳山中学、县二中、太平中学、黎埠中学、县一小、县二小、黎埠小学、青莲小学,共47个教改试验班。研究项目: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思维训练”、初中语文的“单元教学法”、初中数学的“启导法教改实验”、理化的“实验引导探索法”等。1989年,组织全县性的评优秀课例活动,评出优秀课100例。1980~1992年,县教研室编《教学研究》199期,刊登教学论文900篇,推广给省内外教育杂志发表300篇。1992年秋,组织中、小学领导、教师到顺德县西山小学学习整体改革的经验。同时,组织阳山中学、县二中、县一小、县二小的教改开放周。乡(镇)学校也根据实际举办教改开放周,如七拱片和岭背片的教改开放周,听课节数1508节次,听课者932人。1995年,全县共有教改实验班300个,担负教改实验的教师200多人。县教研室还组织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航模、歌舞、电脑、摄影、书画、标本等10多类兴趣小组,县举办两期第二课堂成果展览。阳山中学书画组的优秀作品被选送广东省级参展。

第三节 勤工俭学

1957年6月,教育部根据中国地广人多、经济落后、中小学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情况,发出《关于提倡群众办学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以满足儿童入学和升学的需要。随后,县内兴起勤工俭学热潮。

1958年10月,阳山县中、小学办小农场,全面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60年代初,各学校相继开展以种养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1964年秋,各公社办起农 (林)业中学,全县农中水田202亩、旱地234亩、荒山林地1.079万亩、鱼塘167亩,学生半农半读,称“治山炼人学文化”,入学、吃饭不用交费。

“文化大革命”时期,县内各中学均开办小农场(称“学农”基地),购置手扶拖拉机耕田;各小学组织学生种蓖麻,以劳动代替教学,扰乱正常教学秩序。70年代末,阳山中学办有硫化锑化工厂、算盘厂,阳城镇小学办有幻灯片厂。

1980年,县教育局设立勤工俭学办公室(简称“勤工办”),指导全县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阳山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开展面达80%,校办农场种植水稻、花生、玉米等作物,收入约1300万元。此外,还有小苗圃场6个,培育绿化所需的树苗。

    1981年,县教育局成立教育服务公司,全县有50所学校开设小卖部,方便师生购买文具、练习簿等。

1986年,岭背职业中学有农场20亩,内设葡萄园、沙田柚园、鱼塘,为教学提供实验基地,并获得经济效益。1987年,全县勤工俭学收入60万元,其中太平中学勤工俭学收入9万元。

90年代后,除阳山中学、县一小办有印刷厂外,其他中、小学的勤工俭学的项目、规模及效益都比前减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