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山网 首页 人文历史 阳山文史 查看内容

阳山:从“天下穷处”到投资热土

    2015-7-11 10:40

    阳山网

    查看: 6856| 评论: 0 |原作者: 黄津 唐志荣 李美全 罗燕颜 |来自: 《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15-7-11 10:40 | 发布者:阳山网  | 查看: 6856| 评论: 0 |原作者: 黄津 唐志荣 李美全 罗燕颜 |来自: 《红色记忆》

摘要 :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阳山,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典型的山区环境曾被认为是阻挡阳山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唐代大文豪韩愈曾叹“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穷二白 ...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阳山,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典型的山区环境曾被认为是阻挡阳山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唐代大文豪韩愈曾叹“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穷二白三落后”的阳山迎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全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清远市首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为清远首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四驱车节造就全国车迷圣地,23年脱贫20万人;与1949年相比,2008年全县GDP46.18亿元比增410多倍,工业总产值27.67亿元比增7万倍,农民人均年收入4765元比增99倍,县城面积15.2平方公里比增23倍……一个个数字,犹如一串串硕果,彰显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阳山的辉煌成就,见证了勤劳智慧的阳山人民的辛劳收获。

如今的阳山,是投资置业热土、中国四驱之城越野之都,是粤北矿产之乡、鞋业之城、能源基地、旅游胜地。当前,阳山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干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谋发展,加快向清远中部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迈进!


全县经济实力迅猛腾飞

  近5年引资超百亿元

  解放初期,阳山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只有粮食加工、机械修理、煤炭开采等少数几个工业行业,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多数是手工作坊。

  改革开放后,阳山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结构,把水利、矿产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60年的发展,全县形成了以电力、矿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水电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建有水电站219座,年发电量9.5亿千瓦时,小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县级前列,成为全国“‘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全省首个“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跨入21世纪以来,把工业园区作为“第一推手”,先后规划建设了城东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城南工业走廊、石螺工业园、黎埠碳酸钙粉体加工基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抓手”抓紧抓实,搭建了“板栗节”、“四驱越野车节”和2003年“8·28”、2006年“7·06”、2007年“8·03”以及2008年重点项目庆典活动等招商平台,近五年来全县共引进重点项目500多宗,合同资金超100亿元,为全县工业崛起打造了腾飞的“双翼”。

  目前,阳山全县有工业企业8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零起步发展到53家。2003年,首次实现工农业产值调头,阳山“弱工业”的历史得到了彻底改写。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7.7亿元,比1949年增长7万倍。


  农业产值增长193倍

  解放初期,由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吃的是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阳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了发展反季节蔬菜、淮山、水果、阳山鸡等优势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生产格局。2008年全县种植反季节蔬菜15万亩,总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种植业总产值的39.5%。建立了6个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水果8万亩,阳山鸡出栏量150万只。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壮大了温氏养猪等9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全县24.5%的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

  全面对荒山进行“封、管、造、节”,创造了在石头山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奇迹,森林覆盖率达76.9%,生态公益林面积244万亩,成为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广东绿色名县”称号,2009年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

经不懈努力,全县农业实力不断强大,由农业大县跨入农业强县。获得无公害认证产品3个、有机转换食品认证产品1个,阳山鸡等8个产品先后获得华南农博会金奖;荣获“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板栗之乡、淮山之乡、阳山鸡之乡”4个国家级称号。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3.5亿元,比1949年增长193倍。


旅游产业有六大品牌

走马阳山,灵山秀水,风景如画。韩愈文化历史悠久,广东第一峰巍峨雄浑、峻峭秀丽,贤令山松涛蔽日、潺溪纵流,北山古寺多处遗迹凝重深厚,还有风光绮丽的溶洞、温泉,迷人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阳山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延伸特色旅游品牌,在更高层次打造“粤北旅游胜地”形象。

阳山充分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一峰(广东第一峰)、一山(贤令山)、一寺(北山古寺)、一水(连江风景带)、一林(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一赛(四驱越野赛)六大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了“山水观光、山地度假、体育探险、韩愈文化、生态旅游”五大亮点的旅游新格局。

素有“广东小漓江”美誉的鱼水风景区早在1984年就是全国电影金鸡奖《乡音》的外景拍摄基地,广东第一峰一跃成为清远八景之一。有“广东布达拉宫”之称的学发公祠宏壮规模为广东省华侨建筑之最。

200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四驱越野车节,2006年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授予“中国四驱之城·越野之都”称号;2007年,阳山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成为全省第二个旅游强县;加快建设石螺温泉综合景区,开发充实广东第一峰景区景点,加快贤令山(省级)森林公园创国家4A景区进程,完善四驱越野车主题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成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游客青睐的“特色园”。2009年1—7月份共接待游客119.1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5亿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阳山人以勤劳、朴实、自强而闻名,60年来阳山人以自己独到的精神,谱写了一首基础设施建设之歌。

  解放初期,阳山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农村公路建设加速发展。先后实现了“乡乡通”和“村村通”。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全县通车总里程达282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3公里。电力建设强势推进,近年来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全县农村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城乡配网工程建设和农网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通信网络覆盖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镇镇通宽带,因特网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解放初期,阳山县城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20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阳山县城经过多次改造,尤其是近年来,筹集8亿多元建设了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重点公共设施项目,县城配套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以商场、超市、集市为主体的商贸服务业迅速兴起壮大,“一环、两岸、三桥、四纵、五横”现代城市道路网络正在形成,城市品位大大提升。2008年底,县城城区面积已扩展到15.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至10万,为解放初期50倍。一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山水县城已初具规模。

  

各项社会事业成就喜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阳山县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991年扫盲工作提前实现达标,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1996年“普九”实现达标,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3年以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了100多所办学条件差、规模小的学校(含教学点),投入3亿元新建、改建校舍近20万平方米。全县现有市级教育强镇3个,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绿色学校5所,市一级(市级办学水平)学校11所,规范化学校13所。2008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8.9%。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前,阳山卫生条件很差,居民健康水平很低。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称号。全县现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24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体系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以来,投入5000万元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设施配套工程,乡镇卫生院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县现有文化站13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青少年宫各1个。《凤舞》、《春牛》等项目被列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通了阳山政府公众信息网和韩愈文化网、阳山科技信息网。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3.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98%以上。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农民参合率达到99.5%以上,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3年脱贫20万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阳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朝多层次、高档次方向发展,各种生活方式异彩纷呈。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解放初期,阳山总人口19.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7万人;到1977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才145元,收入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农村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农村居民发展生产、多渠道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765元,是1949年的99倍。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汽车、电脑、空调等高档消费品逐渐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大大增加,各种休闲方式异彩纷呈。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51年的300元猛增到2008年的24051元,增加79倍。

  脱贫致富成效显著。自1986年成立扶贫办以来,阳山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3年来共帮助34000户20万人脱贫。1996年获“全国脱贫先进县”称号,1998年彻底解决14.7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4年全县实现脱贫奔康目标。2008年以来,全面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落实1838名干部挂钩2886户贫困户,全面开展定单位、定人员、定点、定责帮扶。创新“村级互助资金+干部+贫困户”、“帮大户带穷户”、“集约式扶贫示范基地”等扶贫模式,有效地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数字看变化

阳山2008年数据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

  ●GDP46.18亿元比增410多倍

  ●工业总产值27.67亿元比增7万倍

  ●农业总产值23.5亿元比增193倍

  ●农民人均年收入4765元比增99倍

  ●职工人均年收入24051元比增79倍

  ●县城面积15.2平方公里扩大23倍

 ●县城人口10万增长50倍


一把手访谈

争当清远中部 科学发展排头兵

  ——访中共中共阳山县委书记温湛滨

  回首阳山走过的60年,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是一首激越的颂歌,是一幅多彩的画卷:体验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无穷魅力;看到了53万阳山人民齐心协力求发展,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满腔热情。

  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阳山上下更是信心百倍!下一步,阳山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抢抓国家宏观政策、省“双转移”、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清连高速公路全面通车四大机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首位工作任务,整合资源加快旅游景区(点)建设步伐,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夯实“粤北矿产之乡、鞋业之城、能源基地、旅游胜地”基础,加快向清远中部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迈进,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

                                           (黄津 唐志荣 李美全 罗燕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app  | 黑屋   | Archiver

返回顶部